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建筑上就有了使用琉璃瓦的记载,最早记载是在北魏宫殿屋顶的重要部分已采用鸱尾、沟头(即带瓦当筒瓦)、滴水等琉璃制品,但当时的琉璃瓦胎质含细沙,釉面呈现的是浅绿色。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琉璃瓦。
滴水瓦是瓦当已走至尽头渐渐远去,代之的是滴水的大量使用。据有关资料记述在西汉时就出现了滴水瓦,滴水呈带型或齿形。滴水是用于建筑檐端的滴水瓦向下的瓦头,它的功能是便于排泄屋面上积水,下雨天雨水自仰瓦下泄,到檐口时,能够顺着这块瓦当而滴在地面,从而保护仰瓦下的屋面结构,所以将这样的瓦头称为“滴水”。带有文字的称“文滴”,带有画像的称“画滴”,宫殿上的滴水用龙的装饰,是行进间的长形“行龙”,瓦当是圆形,用的是龙身蜷如团的“团龙”。
隋唐时期是我国砖瓦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,这个时期制瓦技术有了突破,琉璃釉料的配方和工艺又有了重大进展,产生了闻名于世的黄、青、绿“唐三彩”。琉璃瓦质地坚实,色彩绚丽,造型古朴,富有传统的民族特色,在建筑材料中放射出夺目的光彩。
宋代的制瓦技术在隋唐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。首次对砖瓦的尺寸、原料、成型、干燥、码窑和烧焙以及砖窑的规格和砌筑施工,做了比较科学的总结和规定。这个时期琉璃瓦制造技术日趋成熟,规格开始标准化,制品工艺水平明显提高,应用范围也明显扩大。
金元时期砖雕发展很快。砖雕是由东周的瓦当、空心砖和汉代画像砖发展而来。
从隋唐开始,到明清两朝,琉璃瓦的制作技术达到了顶峰,但不是平民百姓所能使用,黄色用于帝王宫殿,绿色用于王府,青色用祭祀建筑,北京天坛用的是蓝色,黑紫用于帝王园林中的亭台楼榭。
小青瓦;是在间歇窑中还原气氛下烧成,呈青灰色。小青瓦始于宋前,发展于元、明、清,鼎盛于明清,延续至民国和新中国初期。现在看到明、清居民建筑大多是青砖青瓦房,保留明、清建筑的特点。青砖青瓦,古朴典雅,古色古香,和谐安宁,远望就是一幅美丽的水彩画。形式单一的小青瓦,可用于底瓦,盖瓦,屋脊或构成装饰,小青瓦把砖瓦的装饰功能演绎发挥到了极致。
红瓦;是机械化制造,也叫机制红瓦。特点是减轻了劳动强度,提高了效率,统一了规格,降低了制造成本。机制红瓦最早在中国出现是1898年德国侵占青岛时设立的节成窑厂。从十九世纪开始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,红砖红瓦房是民居的主要建筑。
以上展示的为烧结瓦。烧结瓦是凭自然物质中“土”之柔,“水”之善,“火”之烈,经人工炼泥烧造的刚性材料,它源于自然,具有耐候性强,功能多,安全保健性能好等优点。自然色彩的渲染,满足了建筑美学的要求,还有千秋永固,百年不修的寿命期。
从中华第一瓦开始,到机制红瓦,已经实现了历史时空的大跨越。烧结瓦在烈火中诞生,在文化碰撞中成长,在千年磨砺中守道,在建筑中辉煌,居高位刚健而不骄,位显赫美丽而不柔。烧结瓦积淀了世界人类最优秀的千古文化。千年不朽不烂的砖瓦,集文人之心,传大匠之意,无言地见证了历史的发展。
待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