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兴瓦馆篇(一)走进历史

发布时间:2023-03-02 10:51:54

方兴瓦展览馆介绍有四个部分:

第一部分:走进历史

“春草黄复绿,漳流去不还,只有千年遗瓦在,曾向高台覆玉颜。”《铜雀瓦赋》(清·陈维崧)。残瓦碎片无声的语言,在向人们讲述着那些古老的故事。一丝一划,勾勒着历史。一砖一瓦,都是古人勤劳和智慧的结晶。一沙一世界,一花一天国,一片瓦就是一段历史。让我们走进历史去品读中华五千年历史的韵味。

在瓦还没有发明以前,古人利用自然就地取材,以避风雨。以树枝,树干,茅草搭屋。有圣人作;构木为巢,以避群害,而民悦之,使王天下,号之有巢氏---。中国神话告诉我们;是“有巢氏”发明了房屋。还有是燧人氏发明了火,神农氏发明了耕种,伏羲氏发明了八卦等神话故事。

今天人们研究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史,应当关注砖瓦因素在其中的作用。瓦是建筑屋顶重要的组成部分,既有挡风防雨阻雪,遮避日光的物质功能,瓦又位于建筑的上方,形象十分突出,具有很强的装饰作用,历来受到高度的关注。

瓦在中国据考古发现最早是在夏代新石器龙山文化时期的泥质红陶,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,因此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砖瓦的国家。烧结瓦是由陶器衍变而来,中华第一瓦。瓦的发明与使用解决了屋顶的防水问题,延长了房屋的使用年限,人们居住也比较舒适。

到了西周中晚期由于生产力的不断扩大与进步,瓦的使用量增加了,种类有板瓦,也有筒瓦。

到了春秋战国时期,在制陶手工业方面深受西周影响而有所创新和发展,出现了筒瓦前端附有云纹的瓦当,实际上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瓦当的使用,只不过是素面瓦当。瓦当就是瓦的头端,所为“当”底也。瓦覆檐际者,正当众瓦之底,又节比于檐端,瓦瓦相盾,故有当名。在实用上既便于屋顶流水,起着保护檐头的作用,也增加了建筑的美观,起到了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。

秦时期,秦人制陶业又有了新的发展,万里长城,兵马俑就是世界奇迹之一。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瓦当,秦代夔纹瓦当,这个大瓦当是在秦皇陵寝殿发现的,大瓦当也称“遮朽”,在古代建筑中不是用于椽头,而是用于大型宫殿的檩头,或是梁的两端,即防腐又用于装饰。这面瓦当由造型奇异的夔纹组成,夔纹遒劲,刀法简练,左右对称,回旋得体,气势恢宏,极度夸张;其形体庞大,造型独特,纹饰精美。夔是传说中的独角兽,声若巨雷,给人以威慑四方之感。

汉代四神瓦当,汉代将四神视作是镇四方避不详,辟邪求福,保宅护院的方位之神,有左龙右虎避不详,朱雀玄武顺阴阳的说法。它又表示季节和方位,青龙的方位是东,代表春季。白虎方位是西,代表秋季。朱雀的方位是南,代表夏季。玄武的方位是北,代表冬季。图像瓦当虽然不是汉代瓦当的主流,但四神瓦当把西汉的瓦当艺术带到了光辉的顶点,成为了西汉瓦当艺术的代表作。橱窗里展示的是汉代大瓦和带瓦当的筒瓦。汉代的大瓦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,特点就是形体比较大。西汉的制瓦技术比秦时提高了很多,技艺高超,烧制的大板瓦一般都在60厘米以上,大的板瓦长94厘米,宽41厘米,厚2厘米。“秦砖汉瓦”在我国建筑建材史上久负盛名,甚至是中国多元文化的指代,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意义。没有秦砖汉瓦,就没有万里长城、阿房宫、秦皇地宫、未央、铜雀、紫禁故宫;就没有“两都汉赋”。“秦砖焕建章,汉瓦美昭阳”,虽然建章宫昭阳宫早已不在,但从出土的文物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。这不仅反映了秦汉时代烧结瓦产品质量高、品种多,装饰别致新颖,而且应用相当广泛。同时也充分说明了从西周早期到秦汉时代烧结瓦的发展和提高。纵观秦汉四百年历史,“秦砖汉瓦”是中国文人与工匠智慧结合的产物。这是中外烧结瓦发展史上罕见的历史文化形态,无论是品种、体形,还是瓦本体的文化附着(各种瓦当装饰内容)都是前所未有的,而且具有普遍性,无不体现着中国上古文化、古文化之神韵。

   待续